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宏冰
红色四望山,丰碑耸云天。7月10日,记者从融通医疗信阳一五四医院获悉,信阳作家温青近日创作完成抗战题材中篇小说《四望山河同抗战》。
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的四望山,因在山顶极目四望,河南信阳、桐柏和湖北随县、应山等四地尽收眼底而得名。四望山是一座革命的山、英雄的山。土地革命时期,共产党人曾在这里领导了四望山起义,在豫南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。抗战爆发后,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四望山成为中原抗战的前沿,在以李先念、郭述申、陈少敏、危拱之、朱理治等为代表的中共党组织领导下,迅速开辟了以四望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,广泛团结各界人士,大力发展抗日武装,积极开展游击战争,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,为豫南、华中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展开剩余63%温青创作的中篇小说《四望山河同抗战》,以豫南信阳的地域文化为经纬,以1938年深秋至1940年的红色四望山为舞台,以共产党人开辟和创建四望山抗日根据地、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为背景,通过茶商陈青山、山寨首领红姑、排工水生等人物的刻画,编织出一幅兼具历史厚重与人性光辉的抗战图景。
在温青笔下,抗战时期陈青山家族世代经营的“信阳红”茶行从商业地标变为抗战节点,300担特级信阳毛尖的“军需征调令”成为情节枢纽,将茶行的命运与民族危亡紧密相连。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铺排,陈青山、红姑、水生等平民英雄,在李先念、危拱之等共产党人的引领和带动下,逐步实现从草莽到觉醒的精神成长,呈现出从个体复仇到民族觉醒的完整精神轨迹。
温青以诗人的敏感,捕捉战争中那些具有永恒意味的瞬间,使地域抗战史获得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。他在小说中描述:浉河上“金黄桐油与猩红人血混合形成的五彩斑斓油污”,野人寨“半边山崖轰然崩塌”时“滚落的巨石砸中兄弟”,朱堂店战役“脑浆溅上苏东坡题刻的‘茶’字”,这些暴力场景将创伤记忆物化为地域景观。尤其让人震撼的是其小说中呈现的“血茶树”意象:烈士鲜血浸染的茶籽萌发新芽,“泡开竟泛金红色”,这种将生命献祭转化为植物生长的想象,既符合信阳“茶为国饮”的文化心理,又在生物学意义上完成了创伤的转化与超越,使牺牲获得了生生不息的象征意义。而对《八月桂花遍地开》的变调运用,使其从“商城县苏维埃的旋律”变为“四望山的战斗号角”,在山洞中“汇成洪流”,在板栗林间“与排工号子交融”。当李先念说“赶明儿教战士们唱,把鄂豫边唱成铁桶江山”时,《八月桂花遍地开》这首经典革命歌曲已成为军民共享的精神纽带。
作家胡亚才在读完小说后如此评价:《四望山河同抗战》在题材上填补了豫南抗战叙事的空白,将四望山根据地的斗争从历史档案转化为文学形象;在手法上开创了“茶文化抗战”的叙事模式,使茶叶、桐油、号子等地域元素成为战争叙事的有机组成;在思想上通过“从草莽到觉醒”的人物谱系,展现了民众动员的内在逻辑;在美学上将诗性语言与历史真实相结合,使创伤记忆获得了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。更使四望山的抗战故事如那株“战旗红”茶树,扎根于信阳红壤,绽放出属于整个民族的精神之花。
温青,中国作协会员,信阳市作协副主席、信阳市诗歌学会会长,现任某央企子公司党委委员、工会主席兼党群人力部主任。著有《指头中的灵魂》、《天生雪》、《水色》、《天堂云》、《光阴书》、《本命记》、《面对青山绿水喊祖国》等,多次荣获各种文学奖项。
十大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