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杨蔚然
■编者按
6月21日上映首日,《酱园弄悬案》排片占比高达38.3%,片方和院线都信心满满,期待这部明星云集的巨作,能拉动暑期档电影大盘。不料,上映后口碑和票房均远不如预期,豆瓣目前5.8分,成为陈可辛导演生涯评分最低的一部影片。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
并没有那么糟糕
冲着“陈可辛”这三个字,冲着大明星大制作,无论如何,这部影片值得去影院看。制作谈不上有多么出彩,但在目前院线作品中算是上乘。
故事好歹也是悬案,影片多多少少还是在探究女主角“有没有杀人”或“有没有帮凶杀人”,这个钩子虽然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现,毕竟还在。
并没有那么女性主义
有人说:之前看《酱园弄•悬案》的宣传在主打女性,看完后发现真的是在主打女性,电影里两个男主角都在打章子怡……
赵丽颖演的西林算不算无脑站边?她有女性意识,她为女性呐喊鼓与呼,她掌握了案情的真相吗?她如果掌握了证据,为何不提供给法庭?她如果毫无证据去证明詹周氏无罪,就帮其脱罪,她的正义性何在?如果失去了正义性,她的奔走与呐喊是丝毫没有力气的。
仅仅是因为碎片地知道詹周氏杀人情有可原?按这个逻辑,她是在坐实詹周氏就是杀人犯吗?看上去作为承载此片“女性权益”主题外在化作用的头号种子选手,原来却是最大的搅局者。
至于杨幂扮演的牢狱大姐大王许梅,也是机关算尽终归失算丧命的失败者,无非是在女性被倾轧的不公里多一个角色,与“智慧型反抗”毫无关系。所以,“女性主义”是一种反讽?
并没有那么悬疑推理
导演陈可辛的所指在于:并不是非要讲詹周氏杀没杀人,凶手是不是她,帮凶有可能是谁。悬案不过是个外壳,核心问题是詹周氏为什么杀人,她是否有权自卫?她是不是被逼无奈?她除了杀人,还有没有别的是要表达的,杀没杀人都是障眼法。
若按商业类型片走,雷佳音扮演的薛至武跟詹周氏“警匪对立”也是会极其好看的,如同电视剧《无悔追踪》或电影《除暴》的两面人物死磕对立所带来的极致爽感。很多人物就没必要有,没必要做成人物散点的叙事。影片就要回到钩子加钩子的主线上面,一切是为了悬疑,为了强情绪服务。
悬疑推理有一种反向类型,就像《古钿任三郞系列》一样先告诉观众凶手是谁,悬念点在于:一个是杀人动机(凶手为何杀人),二个是杀人方法(凶手如何做到完美犯罪),三个是脱罪,如果是正当防卫,悬念点在于凶手怎么脱罪。比如《误杀1》。
《酱园弄•悬案》把詹周氏做主要嫌疑人定调,誓要走这个路子,至少从上集来看是这样的。
但,有野心的导演往往让自己区别于他人的手法与主题高度。陈可辛压根没想往纯商业片上面发力,而是想表达那个时代,在那个时代里面女性的处境,包括所有这些人的处境。这种表达不能说是文艺片,但它肯定不是商业类型片。
时代女性的悲剧在于所有人,包括警察、律师、所有不利于詹周氏的人,出于他们的成见、偏见、习惯和社会规则,他们做出来的选择,都在有意无意导致她的悲剧。不管她是否杀人,还是她杀人之后面临司法的遭遇,是陈可辛想表达的,我盲猜他是想表达的那个大时代。
导演原本的想法很厚重,也是很微妙的东西,但是在剧作上又树立了一个薛至武这样的人物,他又想简单化,变成了个人恩怨。不管他想讲那人身上带有什么象征性或者是典型性的男性叙事,他还是把这个人物简单化了。
所以说既要表达幽暗宏大的主题,又要进行简单化的处理,去集中到两个人对立关系的矛盾上,这便走入了既要又要的危险。
本身是可以有主次的,陈可辛想表达的这个主题是:整个时代跟当时那个环境下个体人的无能为力,哪怕有些人帮她呼喊,都是没有作用的。无可避免地发生了女性的悲剧,这既是个人的悲剧,也是那个时代一类人的悲剧。
这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,但是在剧作处理上是严重冲突的,取舍上出了问题。
影像风格成了帮凶
影片的核心,被摄影风格决定了。《酱园弄•悬案》的摄影手法实是从内往外走,特写太多,其实就是想把女性的苦难怼脸,这不是一个冷静客观的摄影风格来完成的叙事。导演要放大苦难,审丑造型加酷刑,满足猎奇画风的代价是观众有生理性的不适。
这样过分夸张的大特写拍法在电影新影像时期的上世纪90年代末,美国有奥里佛•斯通的《天生杀人狂》、中国有张艺谋的《有话好好说》,这两部探索成功的影片将时代观影审美需求极大满足于观众,把情绪表演强烈地给予了观众。
但对导演和剪辑来说,风险在于比重上把握不好会让观众分不清主次。《酱园弄·悬案》这一波明星脸,均大头照出场,到底谁是主角谁是配角?这一切源于导演的表达和剧作上的问题。他的过分由内而外的叙事也影响整片的流畅性,所有的大特写都在发力。
但凡讲故事的小说,叙事无非两种:一种是客观叙事,一种是主观叙事。客观叙事,就是作者跟角色有一定的距离,能够把整个故事起承转合所有的东西讲得精彩,所以故事就会比较成形;还有一种是当代小说的一种写法,作者是从个人的角度放大感观等等。
然而,《酱园弄·悬案》的类型是悬疑犯罪,一旦走当代小说中感观叙事的路线,而不是古典推理小说的客观而有距离的叙事,风险就很大,就很容易变成文艺片的调调。
除非特别准确,观众完全跟导演同频,才会有感觉。不同频,就会很难受。而《酱园弄·悬案》的影像风格恰恰切合着这样的难受。
结论:这很陈可辛
如果说陈可辛想把《酱园弄·悬案》拍成一部商业类型片,他就要走类型化路线,玩命地放钩子、做钩子,在设置悬念上面去下功夫。
陈可辛的问题一直是“既要又要”,《武侠》就很明显,只想上价值,从《投名状》到《亲爱的》执念至今。大多作品,断裂成两节。
大导演要颠覆传统类型叙事,在作品中强调作者性、个性和一些非类型的东西当然值得推崇。但是,融合妥帖与高级呈现是成就之处,比如他的早期作品《三更之回家》。现在的《酱园弄·悬案》这种明显的断裂靠什么去缝补?难道就靠堆积明星来缝补?
陈可辛不尊重类型叙事的完整感,但又在很多叙事上想去找类型感的东西。在类型片中植入非类型的东西和个人表达本无可厚非,且是有追求的导演的过人之处,中国院线电影中奇缺,但要做到融会贯通,市场性和口碑皆强,是非常高超的技术活儿。
世界电影市场中,诺兰的《蝙蝠侠大战超人:正义黎明》,大卫芬奇的《七宗罪》和弗兰克·德拉邦特的《肖申克的救赎》等值得一品。
(作者系作家、导演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、一级文学编辑)
【影视风向标】由资深媒体人、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文艺评论委员会秘书长、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胡建礼主编。涵盖微信公众号、人民号、微博、百家号、企鹅号、新浪、网易、搜狐、今日头条、一点资讯、大鱼号等自媒体平台。
十大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